Lancet:常规更换周围静脉置管与有临床指征再更换二者静脉炎发生率相似

一项随机控制均衡实验的结果表明:常规更换周围静脉内导管和有临床指征再更换周围静脉内导管导致静脉炎发生的机率相似。

来自澳大利亚Nathan的临床和社区实践创新研究中心的Claire M. Rickard博士及他的同事把他们的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在9月22日出版的《柳叶刀》杂志上。

据研究发现,平均每年,美国的各大医院消耗近2 000 000 000周围静脉内导管。CDC当前推荐为预防感染和静脉炎,每72到96小时需常规更换周围静脉内置管。

研究人员称,近年来的4个随机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有临床指征的导管更换与常规更换安全性无差别。然而,2011年的疾控中心指南指出导管置换仍是个悬而未决的争议。

为进一步探索这个问题,研究人员研究静脉内导管置换对于延长生命的影响,有临床指征的导管置换代替每三天的常规导管置换。他们猜测这两种干预措施(即有临床指征的静脉内导管置换和常规的导管置换)获益无差别。

总共3283名患者(5907根导管)被随机分到有临床指征的静脉内导管置换和常规导管置换两组里。因为干预类型的特殊性,盲法的原则实现不了。拔除静脉内导管的临床指征包括治疗并发症、静脉炎、渗出、阻塞或可疑感染。常规周围静脉内导管置换每三天更换一次。

主要的事件是导管更换或48小时内导管拔除静脉炎的发生率。有临床指征的导管置换组和常规导管置换组分别为85%,70%。

研究人员发现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均为7%,绝对风险差异为0.41%(95%可信区间1.33% -2.15% )。有临床指征的置换组,静脉留置而无任何并发症的最长时间为3个星期。两组均无严重的不良事件的报道。

另外,无局灶性的静脉感染的报道。在常规周围静脉内导管置换组,有导管相关性的血液感染。研究发现“有临床指征的导管置换并不增加血液感染的风险,这个重要的证据让常规的静脉导管置换没有了正当理由。”

研究发现,有临床指征的周围静脉内导管置换的患者需要消耗的导管更少,住院费用也降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研究人员说“我们的数据有力地支持了常规的周围静脉内导管置换并不减少并发症,但会造成更多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他们的结论是“有临床指征的周围静脉内导管置换的做法应该推广,换言之,发现并发症或者治疗结束后应进行监测并尽快拔除静脉内置管。”

来自悉尼西部地方卫生区的Donna Gillies博士和澳大利亚西部儿童医院的Elisabeth O'Riordan博士评论道“这篇大规模的、实用的、真实的实验论文很有价值,它为现在颇有争议性的临床实践指出了潜在的益处。”


“类似这样的临床相关性的研究,”他们继续说道“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临床需求和健康预算不断增加的今天,停止一项不必要的实践操作显得更重要。既然常规的静脉导管内置换似乎并不减少静脉炎和感染,将来的临床实践侧重点应该不是常规导管的改变,而是为最好地保证插管、维护和评估静脉内导管所需的资源、培训和教育。”
已邀请:

水到渠成&&

赞同来自:

下载学习了,多谢老师,现在临床上还是在遵守三天更换周围静脉导管的原则,看来需要改进了,这项研究很实用,对临床有益,对节省医疗资源有深远的意义。

bsgcyy&&

赞同来自:

下载学习了,太有用了。回去好好研究研究。谢谢老师。

小粒子&&

赞同来自:

认真学习了,这项研究很实用,对临床有益,对我们指导临床应用很有帮助,感谢老师!

干果&&

赞同来自:

下载学习了,谢谢老师。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