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an再手术死亡率很高

明尼阿波利斯——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2013年会上公布的一项多中心分析显示,作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再手术,Fontan手术的早期死亡率明显高于以往预期。

在这项研究中,约翰霍普金斯医学儿童医院的心血管外科医生Jeffrey P. Jacobs博士及其同事对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先天性心脏手术数据库(STS-CHSD)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该数据库涵盖北美的108家先天性心脏手术医院(105家在美国,3家在加拿大),相当于84%的美国心脏手术项目。

研究者在排除数据缺失的患者和接受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作为主要手术的体重≤2,500g的患者后,查找到2007~2011年间92,603例接受索引心脏手术的患者。共30,673例(33%)患者既往有过至少1次心肺旁路心胸手术,此手术被用作再手术的替代指标。

结果显示,在既往接受0~≥6次旁路心肺手术的患者中观察到的出院死亡率分别为:0次,3.98%;1次,2.38%;2次,1.67%;3次,2.41%;4次,3.31%;5次,4.08%;≥6次,5.07%。索引手术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4.8天,从既往接受1次手术者的10.8天逐步递增至既往接受≥6次手术者的14.07天。

在所有患者中,Fontan(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外管道)是最常见的再手术,出院死亡率最高,不管是开窗(1,870例患者中1.8%)还是不开窗(1,403例患者中1.6%)。在所有患者中观察到以下手术的出院死亡率较低: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1.3%)、肺动脉瓣置换术(0.4%)、管道再手术(0.8%)、起搏器手术(0.3%)和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1.4%)。

在新生儿中观察到以下手术的的出院前死亡率高得令人担忧: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修复术(55.6%)、肺动脉束带术(36.4%)和Norwood手术(21.6%),但研究者表示这些再手术的例数非常少,分别仅为18、11和37例。

相比之下,在婴儿中,半Fontan再手术的出院死亡率为2.6%(8例死亡/311例手术),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手术(此为婴儿中最常见的再手术)的出院死亡率为前者一半(29例死亡/2,271例手术)。

在美国1~18岁儿童中观察到的再手术出院死亡率也保持在2%以下。在1,852例儿童中进行的最常见手术为Fontan再手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外管道,开窗),此手术的出院死亡率最高,为1.7%。

在****中观察到的Fontan手术的出院死亡率为10.1%。除此之外,在****中观察到的其他手术的出院死亡率均低于10%。心律失常手术的出院死亡率较低:心房外科消融(3.4%)、右心室至肺动脉管道放置(3.3%)、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2%)、管道再手术(1.6%)、肺动脉瓣置换术(0.3%)和起搏器手术(0.2%)。

Jacobs博士是STS CHSD工作组、STS纵向随访和链接注册工作组及STS公共报告工作组的组长。


来源:http://www.cmt.com.cn/detail/225053.html
已邀请:

星火&&

赞同来自:

卫计委要求报告再手术率?

国外的数据是怎样呢?这篇再手术带来哪些感染等风险?

星火&&

赞同来自:

@桑儿song

杜万良医生指出,对病情走向无把握时,理想方法是在患者留观过程中尽可能纠正或避免血流动力学障碍,做好溶栓准备。每1~2 h 行一次神经科查体,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如症状持续缓解,继续保守治疗。发现恶化立即溶栓。就像足球比赛,一蹴而就固然好,如射门被挡出要补射,这样才有更多取胜机会。

星火&&

赞同来自:

//@内分泌顾锋:人体各个器官是有机的结合体 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互关联 并非非此即彼 人们认识疾病也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其特征 人为制定的标准对推动疾病的认识有益但并非全部 多种因素混杂时应该区分主次矛盾 综合判断 才能融会贯通 临床思维切忌死搬硬套盲目崇拜 师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星火&&

赞同来自:

对于非囊性纤维化(CF)支气管扩张****患者而言,感染在疾病进展中发挥着潜在的重要作用。尽管感染在****非囊性纤维化(CF)支气管扩张疾病进展中有潜在的重要作用,然而对于这些患者下呼吸道的菌群特点的描述却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来自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医药科学研究所的Kenneth Bruce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2013年4月6日的《胸部》(Thorax)杂志上。作者发现非CF支气管扩张的成年患者下呼吸道微生物的特征与疾病严重程度的临床指标显着相关。


该研究从41名成年非CF支气管扩张患者获取配对的诱导痰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样本,并通过16S核糖体RNA基因焦磷酸测序进行分析。对那些与呼吸道感染和更普遍的机会性感染相关的140种细菌进行鉴定,发现菌群分布特征与疾病的临床指标密切相关。在这组患者中通过评估不同菌种的分布和传播特点分别定义为"核心"和"卫星"菌落。将常规能检测到和高丰度的菌种定义为一组核心菌群。核心菌群包括那些目前与支气管扩张感染相关的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和许多不能通过标准的诊断检测报告的菌种。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用药前还是用药后的支气管扩张患者的菌落多样性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呈显著的正相关。此外相似的菌落组成与FEV1,中性粒细胞计数和Leicester咳嗽评分显著相关。


该研究发现,在非CF支气管扩张的成年患者下呼吸道菌群的多样性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呈显著的正相关,这与前期其他研究的报道相似。此前曾有人认为,患者的 FEV1,中性粒细胞计数和Leicester咳嗽评分与呼吸道菌落相关,对此该研究予以确认并进行了延伸。然而该项研究并没有去除结核、真菌等潜在致病菌,也没有证实菌落与疾病恶化等临床重要事件的关系。

星火&&

赞同来自:

一个医生多勤奋,他所遇到的病人,临床状况也是有限的,当全世界的医生一起对一种疾病共同发起讨论时,我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才可以更趋向客观,准确。通过什么才能完成这样一种跨国界的讨论呢?只有论文。这也是询证医学的由来。@医学界网站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