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半控制那些已经有耐药性的超级细菌其实很单调无聊的感染控制基本工作

世界上出现了一种“超级细菌”,几乎对现在所有的抗生素(抗菌药物)都有耐药性,全球已发现170名感染者,而这种“超级细菌”目前已经传播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我国卫生部称内地尚未发现“超级细菌”病例。由此,抗生素滥用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新华网北京8月19日消息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8月16日刊载题为《抗生素的末日?》的文章说,超级耐药性的细菌是由特定的基因变异出现,某方面说是由于抗生素滥用导致。而它的出现让医学界产生对抗生素过度使用将导致耐药性下降的担忧。文章提醒人们应学会不要滥用抗生素。是否编录如下:


    过去这一周关于抗生素产生了很大争论。在《柳叶刀传染病》杂志报道了从南亚传播开来的新型耐药性超级病菌暴发后,全球通讯社都报道了对这一病菌可能引发的结果的“绝望”以及“担忧和憎恶”。一些专家称,这一新闻被过度渲染了,这种新型病菌不比其他许多病菌更糟。而同时其他一些专家则认为,抗生素可能不久将全部过时。


    其实,抗生素的有效性取决于我们选择如何使用这些抗生素。抗生素耐药性并不复杂。如果你被细菌感染,你可以用抗生素来治疗。但是在导致你得病的细菌中也许存在一些小的基因变异,而这些基因变异中有些也许恰好使得某一种特定的细菌比其他细菌对药物的抵抗力更弱或更强。当你服用药物后,对药物最没抵抗力的细菌最先死去,留下的是更有活力的细菌,这些细菌接下来会繁殖,因此下一代细菌更可能带有耐药性的特质。如果这种过程得以延续好几代,正如进化理论预言的那样,那么细菌可以变得对抗生素具有完全耐药性。


    所有这些意味着过度使用抗生素将导致耐药性。


    不过,抗生素的使用只是耐药性等式的一半。另一半是控制那些已经有耐药性的细菌。毫无疑问,像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A)这类细菌可以给医疗机构带来灾难。除了最强效的(以及昂贵的)抗生素外,M RSA对许多抗生素免疫,病人若感染了M RSA,极为难治。不过在美国,新感染率在下降。这种成功不是因为使用更特别的药物或新的医疗技术所带来的。相反,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遵守规定的、但其实很单调无聊的感染控制基本工作:在医疗人员中提倡洗手,迅速确诊新感染M RSA的病例,隔离被感染的病人。

    最后,你也可以在对抗耐药性的战役中发挥作用。首先,在不需要抗生素的时候,不要使用抗生素。许多病人在他们感觉生病的时候就要求服药,这种做法是很不恰当的。


    还有,确保遵守医嘱。当你的确被细菌感染时,医生通常会建议你吃完处方上的全部抗生素药物,即使你可能在几天后就感觉好些了。这样做是为了确保你在第一时间杀死尽可能多的细菌。如果你只杀死了细菌中的一部分,那么你也许仍可以传播幸存下来的细菌,这些细菌比平常的更具活力,从而可能导致一个社区内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慢慢增强。聪明地使用抗生素吧,因为没有人希望看到抗生素的末日。
已邀请:

星火&&

赞同来自:

美发现“超级病菌”变种 对几乎所有抗生素耐药


据美国媒体9月13日报道,美方近日在国内三个州发现感染了新型“超级病菌”的患者,其体内变异了的“超级病菌”几乎对所有抗生素都“刀枪不入”。


美国疾病防控中心的科学家介绍,患者们分别来自加利福尼亚州、马萨诸塞州和伊利诺伊州。除美国本土外,加拿大也发现了两例“超级病菌”感染者。所有感染者都因为各种原因而在近期入住过印度的医院,在那里接受过治疗。


科学家表示,“超级病菌”实际上是一种抗药基因,学名为“新德里金属蛋白酶-1”(简称NDM-1)。NDM-1基因具有强大的抗药性,能够分解绝大多数的抗生素。由于该基因还可能潜入其它种类的病菌并互相传递蔓延,因此被称为“超级病菌”。


“超级病菌”是去年被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学者蒂莫西发现、确认的,他在一名曾于印度住院治疗的瑞典病人身上的大肠杆菌和肺炎杆菌中找到了这种基因。


日前在治疗美国的几位患者时,医生发现一般的抗生素根本无法杀死他们体内的病菌,包括那些“医生在最后时刻不得已才会开出的具有强大功效的抗生素”也对这些人体内的病菌束手无策。最终,医生发现原来他们体内的病菌都被“超级病菌”所“感染”了,才会变得如此强大。


美国疾病防控中心的医学家林赛·格雷森称,病菌的抗药能力一直在增强,而人类在发现更强抗生素方面的研究却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超级病菌”大范围传播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愈演愈烈的“超级病菌”危机,医学界目前还没有研究出根本性的治疗方法,只能提醒民众勤洗手、勤搞卫生,同时也提醒医生和患者正确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根据病情需要给出合适剂量和种类的抗生素,不要滥用。

星火&&

赞同来自:

                  关键词:NDM-1;超级病菌;


  过去的1周内,“超级病菌”应该是网络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事情起源于2010年8月11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感染病学》(Lancet Infect Di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该研究提示,一种带有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基因的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肠杆菌科细菌的蔓延,有可能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该结果公布后各界态度不一,有人认为,这种“超级病菌“的出现预示抗生素时代的终结,有人则认为不必过于恐慌。在报道这项研究的同时,也邀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陈旭岩教授发表她的观点。


  发表在Lancet Infect Dis上的这项研究所涉肠杆菌标本主要分离自印度钦奈(南部)和哈里亚纳(北部)两个地区,并被送至英国国家参比实验室。对标本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评估,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确认耐碳青霉烯基因blaNDM-1的存在,并对标本进行分型和质粒分析。对英国患者,审核其病历记录,查找其前往印度或巴基斯坦旅行及入当地医院治疗的证据。


  结果为,在钦奈、哈里亚纳、英国及印度和巴基斯坦其他地区的标本中,携NDM-1基因者分别为44、26、37及73份。NDM-1基因多存在于大肠杆菌(36份)和肺炎克雷伯杆菌(111份)中,携该基因的细菌对除替加环素和黏菌素外的抗生素普遍耐药。从哈里亚纳地区分离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具同源性,而从英国和钦奈分离者则不同。标本中的NDM-1基因多由质粒携带,来自英国和钦奈者极易转移。英国NDM-1阳性患者多在过去1年中曾前往印度或巴基斯坦旅行,或曾与上述国家有某种牵连。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 皮图特(Pitout)在同期配发的述评中指出,本研究调查了NDM-1基因所致多重耐药细菌在印度、巴基斯坦和英国的流行病学情况。目前,携带该基因的细菌已在瑞典、美国、加拿大、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地的患者中被分离出来,这些人均曾前往印度进行过“医疗旅行”。在未来5年内,这种所谓的“医疗旅行”将以每年30%的幅度持续增长。


  皮图特认为,产NDM-1的多重耐药肠杆菌的广泛传播将对住院以及社区相关感染的经验性治疗造成严重影响。更糟糕的是,目前所开发的抗生素几乎没有可以对抗革兰阴性菌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NDM出现于大肠杆菌,而后者为导致社区相关尿路感染的最常见原因。


  皮图特呼吁,控制由NDM-1基因所致多重耐药细菌的传播,需要各国共同监督,避免其成为一种新的公众健康威胁。


  ■专家观点


  新概念?老话题?又遭遇炒作?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陈旭岩


  我相信,作为科学家和学者,此研究的作者肯定未曾料到他的文章会引起股市对医药股的追捧。有一点可以肯定,媒体过度渲染了此研究的发现和结果,但抗菌药物高度以及超快速耐药愈演愈烈的现状,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专业媒体和有使命感的业内人士在借此契机推动些什么的同时,亦应尽量澄清外行们(尤其网络媒体)的断章取义和妄言。


  该研究不是发现了新“超级细菌”,也不能说发现了一种新的耐药机制,而是在已知的细菌产灭活酶的耐药机制中,又发现了一种被匆忙命名为NDM-1的酶。研究者认为,由于NDM-1的产生,临床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除替加环素和黏菌素外的所有抗菌药物都耐药,而这将导致临床治疗无效和患者死亡。


  虽然NDM-1被最新命名,但其并非新生事物。细菌耐药机制复杂多样且随时发生,比如肺炎克雷伯菌可瞬间产生一种金属酶,但是否有时间、有可能以及有必要去捕捉、命名每一种新酶,甚至建议展开全球性流行病学调查呢?在人们将时间和资金投至上述过程中时,“异常聪明活跃而又充满斗志”的细菌会产生无数新酶和其他耐药机制让人类无所适从。何况,一种新灭活酶不太可能是细菌产生耐药的全部原因。耐药经常是合并了诸如外排泵、膜孔蛋白缺失以及很多其他酶(多数尚未命名)的多种机制的最终表观结果。


  由于尚对替加环素和黏菌素敏感,准确地讲,这种细菌还不应被称为“超级耐药细菌”,而应叫做“泛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因为只有对上述两种药物(特别是黏菌素)也产生耐药,才可被称为超级耐药革兰阴性菌。专业媒体有责任对这个概念进行澄清。


  关于泛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在2008年的官方统计资料中已显示,美国大部分州已经存在该菌,其中圣路易斯最高达8%;在我国,该菌最先由浙江医科大学报告,2008-2009年间全国平均检测阳性率为1%。因此其不是新生事物,但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替加环素和黏菌素尚未在我国上市,其中后者的肾毒性和神经毒性亦令人忧虑,因此一旦患者感染这种细菌,的确会使临床医师处于一种“无药可施”的境地。


(中国医学论坛网)

细雨润竹&&

赞同来自:

本帖最后由 细雨润竹 于 2010-9-22 17:25 编辑

回复 2# zhangfh


“对于愈演愈烈的“超级病菌”危机,医学界目前还没有研究出根本性的治疗方法,只能提醒民众勤洗手、勤搞卫生,同时也提醒医生和患者正确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根据病情需要给出合适剂量和种类的抗生素,不要滥用。”——的确没看到有什么特效的好办法,期待本月底的专家研讨会成果。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