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和血虚是一回事吗?

    在门诊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
医生:“请问哪里不舒服?”患者:“我贫血。”医生:“查过血常规吗?”患者:“没有。”医生:“那你怎么知道自己贫血呢?”患者:“别人说我脸色不好,我自己也经常觉得头晕,没有力气。”
结果,血常规查出来血红蛋白正常。
医生:“你没有贫血。”患者:“那我怎么会脸色不好,还感觉头晕,没有力气呢?”医生:“你有血虚。”患者:“贫血和血虚不是一回事吗?”

1600000c03332f7506a9.jpg



     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还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贫血是什么。贫血的诊断,要有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异常。要确诊是否有贫血,临床一般根据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值(Hb)。在海拔为海平面的地区,如果成年男性Hb < 120 g/L,成年女性Hb < 110 g/L,就可以诊断存在贫血。贫血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不同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血虚。血虚是中医的概念,指体内阴血亏虚。病因可以是失血过多,久病消耗,过度劳累,或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导致生化乏源,以致于阴血不能濡养脏腑、筋肉、经脉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血虚是很多疾病的常见证型之一,同时还可以伴有气虚、阴虚等。血红蛋白数值仅仅是血虚的一个参考指标。


160d000bfc57ad0d4d4c.jpg


    从症状上来看,贫血的常见症状主要有头晕、乏力、心慌、气短、食欲不振,等。贫血到一定程度,或发展较快时,可有胸闷、胸痛或甚至出现昏厥。体检可发现眼睑、口唇、指甲颜色苍白,甚至出现心脏杂音、心律失常。有些疾病可有肝脾肿大、下肢浮肿,乃至神志异常等。溶血性贫血患者可有酱油色尿或黄疸。而血虚的常见表现与贫血多有类似,如面色萎黄、乏力、头晕、心悸、目眩、耳鸣、不寐多梦等,另外还可以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头发干枯、大便干结,女性月经量少或月经后期。如果伴有气虚,可见少气懒言、气短自汗,舌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


176a0003a8f60e3177d9.jpg


    总之,对于贫血和血虚的关系,我们大致可以这样理解:血虚的范围要比贫血大,贫血患者大多有血虚(或同时兼有气虚、阴虚),但血虚患者未必都有贫血。当然也有少部分贫血患者没有什么临床症状,难以诊断为血虚。
至于贫血的治疗,首先是要明确诊断,寻找出导致贫血的病因。贫血的原因有很多,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如血液学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甚至需要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等检查。需要查明患者贫血是因为红细胞生成不足,还是消耗过多,或者是破坏过度导致的。比如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的进食量减少、节食,或胃肠道疾患导致的不能正常饮食,引起红细胞生成不足;骨髓造血系统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瘤、急慢性白血病等,引起红细胞生成受限;各种出血(痔疮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消化道溃疡或肿瘤因素,导致红细胞消耗过多;遗传或后天其他因素造成红细胞结构缺陷或损坏,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度,多表现为溶血性贫血。找到了导致贫血的根本病因,才能针对性地给予治疗。包括补充造血原料(补充铁剂、叶酸或维生素B12),或抗溶血,或刺激骨髓造血,或化疗,或手术等,从而从病因上纠正贫血。其治疗效果是根据血红蛋白的提升程度来判断的。


1600000c0334524daf9f.jpg


    血虚的治疗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舌脉表现,判断出血虚的脏腑病位,如心血虚、肝血虚、心脾两虚等,同时结合有无发热、疼痛、瘙痒等合并症,判断是否同时兼有气虚、阴虚、血瘀、血热等合并证型,从而制定出治疗方案。临床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四物汤、人参养荣汤、八珍汤等。中医认为“无阳则阴无以生”,“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血与气相失,故为虚也”。因此,治疗血虚往往气血并补。血虚的治疗效果是根据患者自身症状和舌脉之象的改善程度来判断的。


160b000bfde2eb163542.jpg


    所以,贫血和血虚因中西医立足点的不同,在概念上、临床表现上、治疗上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检查及对应的中西药治疗,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内容摘自网上,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